• 區(qū)劃代碼:63222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1953年設(shè)立亹源回族自治區(qū),1955年改為亹源回族自治縣。1959年改為門源回族自治縣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門源歷史悠久,從考古發(fā)掘的卡約文化、辛店文化遺址證明,距今3000多年前,當(dāng)?shù)鼐陀泄爬系南让穹毖苌,從事以牧業(yè)、狩獵為主的生產(chǎn)活動。漢魏時期屬西羌牧地。兩晉南北朝為鮮卑族吐谷渾人住牧地。吐蕃滅吐谷渾,縣地歸屬吐蕃政權(quán)。唐朝一度設(shè)吐谷渾羈縻州—閣門州、隸涼州都督府。北宋時期唃廝啰以青唐城(西寧)為中心建立河湟吐蕃政權(quán),為防西夏,在浩門河北岸筑大通城(現(xiàn)浩門鎮(zhèn)東南古城,大通河因城得名)。南宋寧宗嘉定十五年(1222年)以后,金、夏交替控制門源地區(qū)。元代為章吉駙馬封地,屬西寧州管轄。明代為西寧衛(wèi)轄區(qū),明末為蒙古族麥力干牧地。清代初期仍為西寧衛(wèi)轄區(qū)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清軍平定羅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,置大通衛(wèi),并筑大通城(今縣府所在地)、及所轄永安、白塔(今大通縣城關(guān)鎮(zhèn))兩城。清乾隆九年移大通衛(wèi)于白塔,門源降置為北大通營、紅山堡。乾隆二十六年,大通廢衛(wèi)置縣,縣地屬大通縣管轄。1929年8月將大通縣屬達(dá)坂山以北的北大通、紅山堡、永安和祁連八寶、阿力克及仙米、珠母、皇城等到地劃出設(shè)門源縣。1949年9月16日成立門源縣人民政府,1953年12月19日成立“門源回族自治區(qū)”,1955年6月改名為“門源回族自治縣”,隸屬海北藏族自治州。